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無論打卡白人飯的年輕人初衷是否是想吃得更健康,但結果就是他(她)們選擇了現代生活裡一種讓整體飲食更均衡、更健康的食譜。膳食建議必須針對這種現實做調整,讓大家的飲食更接近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均衡,而非固守傳統習慣。
其實都不用説法餐、義大利菜,就算是最不會做飯的英國人,國菜「fish and chips」(炸魚和薯條)也是重油加工,與「白人飯」相去甚遠。在美國,黑人文化影響最深的南方飲食偏向於油炸,隨著移民的影響力不斷上升,流行起來的墨西哥拉美食譜也是各種辛辣調味,相比這些講究加工和味覺體驗的菜品,三明治、沙拉等歐洲移民帶來的簡單菜色成了取笑對象。若是「紅薯」們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平日裡吃這些,非得擔心餓壞身體不可。一杯大杯的星巴克摩卡加上奶油,卡路里接近500卡,添加糖約45克。圖為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。
有些人可能會説中餐擅長利用各種原料,多做些素菜,少些葷菜,主食用雜糧取代一點,也能符合健康膳食。而每天建議攝取的熱量是多少呢?成年男性2500卡,女性2000卡,FDA(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)的每日添加糖攝入量建議是0-50克。《續日本紀》(成書於797年)記錄了一個「世間傳聞」。
《保元物語》和後文的《酒吞童子》都將具有超凡能力的童子與鬼結合到了一起。「鬼」的概念最晚是七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的,並演變成日本人喜聞樂見的形態。」 鬼的居所在海之彼岸 中國驅除「疫鬼」的儀式傳入日本,平安京隨之舉辦「追儺」儀式,將疫鬼驅逐出日本。人們對此心懷恐懼,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,國家應採取措施。
平安時代,也有人把真身不明的死靈『物怪』(Mononoke)當作鬼看待,但對於所有死靈都會變成鬼這一中國思想,日本人只能部分接受。「日本的鬼的形象從一開始就是多面的。
古代中國的地理書《山海經》(成書於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)中描寫了鬼國中居住的披頭散髮的獨眼鬼。對於鬼的存在,人們是如何看待,又是如何傳承的呢?梳理鬼的系譜,也能讓我們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窺探一二。1172年7月,有一群「鬼形者」乘船來到伊豆國。中國過去既有好鬼又有惡鬼,但到了日本,只有作惡的才被當作鬼。
在中世到近世的日本地圖上,日本的南部繪有「羅刹國」。《扶桑略記》(參考日本史編撰的佛教文化史)中記錄了929年4月的夜晚宮中發現了鬼的足跡,據說有兩三個蹄子大小。平安時代,根據陰陽道的說法,如果在「夜行日」出門,就會被鬼軍團「百鬼」襲擊,許多貴族出行都會注意避開夜行日。」小山指出,「此外,即便是無憑無據的傳言,一旦有鬼出現,也必須上報朝廷,將詳情記錄在官方史書中。
日本人把語言、相貌和體型不同的外國人看作是鬼,可見內心有多麼恐懼。歧視身障人士和女性的象徵 人也能生「鬼」
鬼和神的界限是模糊的,人們既供奉鬼神,也會通過咒語驅使鬼為己所用,並認為傳染病是「疫鬼」帶來的。歧視身障人士和女性的象徵 人也能生「鬼」。
「值得注意的是如《日本書紀》所述,當時外來的登島者被當成了鬼。源為朝登上了一座陌生的島嶼,威嚇並收服了鬼的子孫後代——「大童」,他們身高三公尺多,右腰插刀,披頭散髮。「日本的鬼的形象從一開始就是多面的。對於鬼的存在,人們是如何看待,又是如何傳承的呢?梳理鬼的系譜,也能讓我們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窺探一二。12世紀末的作品《地獄草紙》中描繪了赤鬼、青鬼、牛頭馬面等地獄獄卒。鬼存在於民間信仰、儒教和道教的世界,佛教傳入後,又受到佛教的影響。
「不過,畫面中的鬼並不是都長角,不長角的鬼也一直出現在畫作中。《保元物語》和後文的《酒吞童子》都將具有超凡能力的童子與鬼結合到了一起。
古代中國的地理書《山海經》(成書於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)中描寫了鬼國中居住的披頭散髮的獨眼鬼。兼實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,認為鬼形者實際上不是鬼,而屬於「蠻夷」(外國人)之類。
他們因身份低而成為被歧視的對象,但其中也有會法術者為世人所敬畏,比如能驅使猛牛的「牛飼童」,管理供奉著貴重佛像的佛堂鑰匙的「堂童子」,等等。可見鬼的出現是一件可怕的事。
699年住在大和國葛城山的一位咒術師能役使鬼神如臂使指,讓鬼神為自己挑水砍柴,若不聽從,便施咒讓它們動彈不得。在中世到近世的日本地圖上,日本的南部繪有「羅刹國」。該書可能在平安時代之前就已傳入日本,所以或許是受其影響。據小山介紹,早在《今昔物語》成書的12世紀,鬼就已經被塑造成頭上有角的形象了。
此外,《日本三代實錄》(成書於901年)記錄了平安京887年7月的一個夜晚有美女被鬼吃掉的事件,同月,有36起相同的事件在都城瘋傳。「鬼」的概念最晚是七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的,並演變成日本人喜聞樂見的形態。
平安時代,根據陰陽道的說法,如果在「夜行日」出門,就會被鬼軍團「百鬼」襲擊,許多貴族出行都會注意避開夜行日。《扶桑略記》(參考日本史編撰的佛教文化史)中記錄了929年4月的夜晚宮中發現了鬼的足跡,據說有兩三個蹄子大小。
日本人把語言、相貌和體型不同的外國人看作是鬼,可見內心有多麼恐懼。1172年7月,有一群「鬼形者」乘船來到伊豆國。
《續日本紀》(成書於797年)記錄了一個「世間傳聞」。此外,密教吸收了鬼神觀念,日本的鬼也受到密教中鬼的強烈影響。文:板倉君枝 受訪對象:小山聰子 以古代、中世的文學作品和傳說為研究對象,從文學和民俗學視角論述鬼的著作不勝枚舉。小山聰子首次從歷史學的視角出發,立足史料,對從古代到近代鬼的形象的演變及其社會背景進行了梳理。
這段記載的背後是時人認為鬼腳是二指或三指的觀念。《日本書紀》(成書於720年)記載了544年生活在日本列島北部的種族「肅慎人」(有學者認為指的是阿依努人或通古斯人)登上佐渡島一事。
皮膚呈紅色或藍色、現忿怒之相,赤身裸體下身穿兜襠布,其形象的源頭可追溯至密教中的惡鬼和夜叉。」小山指出,「此外,即便是無憑無據的傳言,一旦有鬼出現,也必須上報朝廷,將詳情記錄在官方史書中。
從古代到中世,不戴烏帽子,不束髮而披散著頭髮的人,即使已成年也被稱為「童子」。《保元物語》(成書於1219-1222年前後)據說就是各地流傳的桃太郎打鬼傳說(成熟於中世後期到近世)的雛形之一,書中講述了武將源為朝鎮鬼的故事。